親們,你們追劇嗎?最近,小慧也跟了一波潮流,追起了大熱國產劇《人民的名義》,剛打開第一集,就被老戲骨侯勇的表演驚艷了,這位國家某部委項目處長趙德漢,從剛出場時“吃炸醬面”的清廉老干部形象,到最后腿軟得站不起來的巨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趙德漢貪污數額驚人。我們普通人通常都難以精確地說出自己的資產總額,但他清楚地記得自己受賄的金額——兩億三千九百九十九萬五千四百元!這么多錢,他一分都不敢用,不敢享受,那為什么要去貪呢?
雖然趙德漢已經成為國家干部,位高權重,成家立業,但他依然缺乏安全感,他“窮怕了”,只有守著這么多錢,他才能覺得安穩,卻將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放在了火山口上。從表面上看,是小時候家境貧寒缺乏安全感的后遺癥,但其根本原因是:兒童時代沒有受到家長良好的教育與指引。
時至今日,我們每個家庭都不會再存在溫飽問題,都有余力跟孩子談一談“錢”的問題,不讓孩子重蹈趙德漢的覆轍。我們要明白:一味跟孩子“哭窮”,給孩子種下貧困的思維,會毀了孩子一生。
丨別用“節省”來毀滅孩子安全感丨
和《人民的名義》中的趙德漢一樣,歷史上很多大貪官都是小時候窮怕了導致的后果。如大名鼎鼎的大貪官和珅,雖是將門之后,但幼年喪母,其父做官清廉而又早逝,致使家境十分貧寒,在這樣的成長環境,物質上的渴望一直無法滿足,所以造就了后來瘋狂的和珅。
這種經濟上被嚴格管制,物質一直未能被滿足的孩子,長大后容易惟利是圖、處處追逐金錢,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人生。
現如今,依然很多父母為了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喜歡在孩子面前“哭窮”,口頭禪是“家里沒錢,只靠你好好讀書,以后賺大錢”。理所當然地給孩子穿親戚穿剩的舊衣服,玩別人玩膩了送出的玩具,靠哪個親戚發善心給孩子一點零花錢。孩子從小就被灌輸,錢來之不易,內心對錢充滿渴望。
小慧有個朋友,是位被窮養長大的T工程師,就是因為被父母從小到大經濟上嚴格管制的“窮養”,長大后的他特別渴望賺錢,又特別不舍得花錢?,F在30多歲,月入4萬,不舍得給自己買件超100塊的衣服,不舍得花錢去旅游,不舍得給父母換套好點的房子……,生活品質奇差,且對未來的規劃毫無魄力,因為他不會花錢,只懂存錢。
我們不否認孩子會因為父母經常的“哭窮”而變得節儉了,但孩子內心的匱乏感也會伴隨著孩子一生的成長,并且會因匱乏感而帶來諸多的毛病。因為窮意識背后緊逼家庭的壓力占據了大腦的“帶寬”,很直接吞噬孩子大腦發展能力,毀滅孩子安全感,影響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作為父母,我們要明白:哭窮并沒有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自己窮,是自己需要努力改變的,不能把孩子拉進來被窮吞噬。
一個孩子的內心是否富足或貧瘠,并不完全是由于物質是否缺乏而導致,而是一個家庭對待生活的態度。
2、這個商品有比較復雜的性能,適合更大一點的孩子玩,所以等你再長大一點,我們就可以買這個商品。
規定好零花錢的應用范圍,比如告知孩子,以后想要買小玩具、小零食,都可以自己買單了。孩子想要什么的時候,提醒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買。
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合理理財,還應該教他們如何“給予”,讓孩子明白,錢不僅僅是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的工具,它的價值還應體現在幫助他人上。我們要給予孩子愛的承諾,保證孩子內心的安定。這樣,他們才會成長的更好。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向孩子哭窮。父母自己努力做好自己,幫助孩子成為更好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