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買房的人都喜歡往城西城南跑,畢竟一個是成都商品房開發最早的區域,一個是成都富人最密集的地方,且兩個區域不管是從人口密度還是配套布局來說,都是非常成熟的。但這兩個片區,尤其是在市區內,已經呈現趨于飽和的狀態,新房的供應不足,新鮮土地的供應更是少之又少。好不容易拿塊地出來拍賣,結果還因為競拍價高于限定價而被熔斷,例如百壽路地塊。當然,昨天人家百壽路地塊已經16900元/㎡的地價高調“出嫁”了。
而你要曉得的是,城市的發展不會總是朝到一個方向走,成都本來就是個呈環型放射狀發展的城市,平衡每一個大方向上的區域發展是非常有必要且符合城市發展路線的。當城西城南已經在正軌上走得四平八穩,其他區域的態勢反而成為了大家關注的重點。
某釋義上是這樣解釋的:即中間低四周高的自然地形,最直觀的解釋是,當房地產圍合一個湖泊中心發展之時,便形成了自湖心向四周土地遞減的級差地租,大致出現近貴遠賤的價值洼地。當然在房地產實際開發中,所謂的洼地不一定就是湖心區,也可能是市政中心、城市廣場或歷史建筑區等對于區域價值有提升作用的區域。
不管是在什么樣的一個地方,它的出現,會對區域價值起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作用。這個區域的土地是一直存在的,而真正讓它發揮出“價值洼地”作用的,是進駐于此的開發商們,和他們打造的房企產品。
說到龍泉驛區,可能成都人第一個想到的是看桃花,接到才會是它的龍頭——汽車產業。
在2002年的時候,龍泉驛區還排在四川十強縣的第十位,屬于邀尾巴的那種,然而2008年—2012年連續5年穩居第二位,2013年實現歷史性突破,在2014年的時候GDP達到944.6億元,超過了全省8個市州,相當于眉山市全年經濟總量。在2015年的時候成為四川182個區市縣中突破1000億元(不含成都高新區),而2016年,龍泉驛區的GDP產值達到了1039.2億元,
是名副其實的成都市東部副中心,是成都向東發展的主力區域。
而大面片區作為龍泉驛區的“價值洼地”,從2012年的新房均價5839元/㎡,到2016年的6081元/㎡,再到今年3月,住宅備案價達到了8358元/㎡。
從表格里面不難發現,大面片區的房價在且產品類型也不再是以剛需或剛改為主,不少也在為該片區添磚加瓦,
看吧,從土地成交開始,大面的地價就在呈一個上揚的趨勢了,在去年百悅更是刷新了大面片區的土拍成交記錄,而藍光地塊191.67%的溢價率,也是近五年來整個板塊內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