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后的童年正趕上國家經濟困難時期,那時梅菉這小城鎮沒有學前班什么的,僅有的一家機關幼兒園最早設在以前的六保中學里(期間曾是立新小學,后來又做教育局),僅限招收機關干部子女,一般人家的子女很難進入。我父親早年曾在湛江霞山生活近30年,較早接受西方文明影響,十分重視子女的讀書教育,母親雖然沒有文化,也希望子女讀書成才,用母親的說話就是將來可以“抓筆揾食”。在這樣的意識導向下,雖然當時我家經濟不算寬裕,仍然在我未到入讀小學的年齡花錢將我送去讀書房仔(相當于現在的學前班)。
??當年的書房仔有好幾家,其中一家就設在義學路的一間古老大宅里(現在是林茂溫府宅),老師叫鄧楨,另外一家設在劉家巷靠近錫街口路段、鄧屋秀才對面,由李秀芝執教。這書房仔,其實就是梅菉老城區比較寬倘的老宅大廳,既沒有招牌,也沒有完整的課室,只是在客廳里放置由學生自帶的桌椅,客廳地板用當時流行的草燒方磚鋪就,墻壁有些剝落而顯得陳舊,但相對我家住處倒也顯得寬闊、明亮、大氣。書房仔接收的學生年齡差距不一,甚至差距好幾歲,這二間書房仔都曾是我幼年時接受啟蒙教育的所在,所以印象深刻,那時的書房仔授課內容主要是語文,數學,毛筆書法,學生自帶桌椅和學習用品,墨合是一個金屬盒子里面裝上棉花醮滿墨汁蓋上蓋子即可帶上使用,學習書法就是描紅臨帖,老父親常常檢查我的字帖并反復叮嚀:學習一手好字受用一生。
??記得那時候書房仔的小同學喜歡搞惡作劇,他們知道我父親是醫生,就在上課時跑到醫院門診部向我父親謊報我不小心摔倒傷了頭部,而且流了很多血云云,父親當即萬分緊張帶著外科包扎消毒藥品急急忙忙趕來,待等去到書房見到我安然無恙,才知道是虛驚一場,那些搞惡作劇的搗蛋鬼也立即作鳥獸散,我父親只是笑笑而作罷。
??我那時十分渴望到公立小學讀書,終于盼到了上學年齡,招生開始后,準備讀書的適齡孩童由家長攜帶拿戶口簿到有招生任務的學校報名并考試,那時我從報名到入學都是自己一手操辦的,報名時老師會詢問家長姓名,我很自豪地回答;父親在中醫院工作!考試是認讀簡單的漢字和阿拉伯數字,用視力表測視力,有一個環節是將懷表收藏在一邊手中,然后將雙手放在被測試者的耳旁,再回答那邊有懷表的滴答聲,答對了就會在表格里打一個提勾,我完成報名和考試后,老師很友善地點點頭說:你回去等通知吧。當輪到鄰居小女孩考試時,老師提問:你父親叫什么?女孩答;我父親叫三哥!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進入60年代初期,政府主導加快開辦學校,發展教育事業,利用廟宇、祠堂開設了多間民辦小學,以滿足大部分居民子女上學的需求。那些私人開辦的書房仔生存的空間嚴重萎縮,昔日的鄧老師、李老師只能賦閑在家、漸漸老去,但多年以后,父母在閑話時仍然會提起這些老師,我和當年的小同學仍然懷念在書房仔啟蒙、學習、玩耍的日子。
??我結束去書房仔后,于1958年入讀梅菉第一小學,開始接受現代系統教育,小學畢業后參加初中升學考試,那時考試的成績和錄取通知用放榜的形式公布,可能是有讀書房仔的經歷吧,我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順利考上吳川二中就讀初中,直到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