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窗口什么花都看完了,回頭一看,還是自己后院的那朵牡丹最美。”3月4日下午,著名作家白先勇作客揚州講壇,主講《青春版<牡丹亭>與昆曲復興運動》。在講座中,白先勇回顧了自己與昆曲結緣之始,以及青春版《牡丹亭》背后的種種甘苦。講座結束后,白先勇又參加了揚州廣電會客廳節目的錄制,暢談他的文化鄉愁。
白先勇介紹,他與昆曲結緣,,梅蘭芳在上海演出昆曲《牡丹亭》。雖然那時白先勇年輕還小,不能完全看懂,但昆曲之美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與昆曲結下不解之緣。
第二次被昆曲震撼,是39年之后再次回到上海。1987年,白先勇在任上海復旦大學客座教授期間,恰逢上海昆劇院演出全本《長生殿》,白先勇看了之后,大為興奮,“看到我們這么優秀的表演藝術在經歷了這么多的起伏之后,在舞臺上浴火重生,太興奮。”白先勇說,當時就產生了一個強烈的念頭:不能讓昆曲衰落下去。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昆曲名列第一。對此白先勇想,全世界最高的文化機構都要保護昆曲,我們自己不保護,說不過去。“我左等右等,覺得不能再等了,所以做起了青春版《牡丹亭》。”
為什么做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解釋:第一,挑年輕演員來演,可以訓練他們,為昆曲培養接班人;第二,可以把年輕的觀眾召回到劇院,讓他們欣賞昆曲這種最高藝術成就的戲劇;第三,白先勇認為,昆曲本來就有著年輕的生命,他要把這種年輕的生命召喚回來。
為了排演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請來汪世喻、張繼青等昆曲名家,請他們指導年輕演員。為了找到與首演場地相同大小的排練場地,他們在蘇州的一家旅館里排練了一年。經過一整年的精心打磨,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在臺北首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青春版《牡丹亭》先后演出300多場,在兩岸四地以及美國、英國等多個國家演出,都獲得成功。
“昆曲的美是普世的。”白先勇說,“一種表演藝術,它的美學成就高到某個程度之后,就能夠超越語言。”
講座結束后,白先勇不顧八旬高齡,興致勃勃地來到揚州廣電《會客廳》錄制現場,接受了一個多小時的采訪。在采訪中,白先勇暢談了他眼中的父親,以及他的文化鄉愁等諸多話題。
,在童年白先勇印象中,父親總是騎著軍馬,身裝軍裝的英雄形象,因為忙,難得回來一次。到了臺灣之后,在白先勇的青少年時期,父子之間才有比較多的時間相處。“我本來覺得我是學文的,跟父親很不像。但是年紀大了,漸漸覺得自己和父親很像。”
白先勇生于桂林,長于臺灣,后來赴美生活四十多年,其中又有29年在美國的大學里教書,對于中西文化都有很深的了解。在采訪中,白先勇表示,自己真正的心靈故鄉,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白先勇表示,自己喜歡文學,而揚州又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據點,希望有機會能夠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