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廣東佛山高新區啟動建設“科技創新小鎮群”:依托原有產業基礎,以先進制造業為方向,布局五個各具產業特色的科創小鎮,希望在推動各自錯位發展的同時,通過強化彼此間的產業互動聯系,形成創新型產業集群。
這也是廣東首個以“科創”為主題,并以集群方式展開的特色小鎮探索模式。近日,,當地正為該科創小鎮群加速引進高校科研機構、產業孵化及高端人才等創新資源,謀求加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落地,為其特色產業“建鏈、強鏈和補鏈”,進而推動當地產業轉型升級。
佛山高新區成立于1992年,是全國最早的53個國家高新區之一,也是佛山一個重要的制造業發展“引擎”。2016年底,廣東首個科創小鎮群在此啟動建設。
這些產業在佛山均有一定聚集基礎。資料顯示,目前佛山高新區內已初步形成高端裝備制造、光電、新材料、智能家電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集聚高新技術企業343家。
佛山此番探索的創新之處在于采取集群方式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具體思路是,各小鎮在具體產業發展定位上結合自身特質規劃,錯位發展,但均以“科技創新”為統領,以先進制造業為產業發展方向,并謀求通過產業互動、交通聯系等構成集群。
從地理上看,科創小鎮群將形成南北向科創孵化軸、東西向產學研聯動軸的格局,突出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的創新型產業組團模式,以共同集聚創新資源,轉化創新成果。
劉濤根說,對比國內當前的多數特色小鎮,小鎮群更強調在規劃、招商方面的整體統領和協作,形成合力,并希望未來能對全市形成更大輻射。
這一思路也正落實到行動。科創小鎮群啟動建設后,佛山高新區隨即加速對產業孵化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高端人才等創新資源的引進,包括多個“平臺型”項目,如東軟華南IT創業園、廣東省醫學科學院(南海)轉化醫學中心等。
“小鎮面積都只有3-7平方公里,都不大。”劉濤根說,最關鍵的是,它們既不是行政區劃單元的“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區”,而是產業發展新載體、創新創業新空間。
佛山還提出,未來要在政府、科研院所、企業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下,集聚更多產學研人才和平臺,建設更多更高水平的科技企業孵化器、新型研發機構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不同于其它省份,珠三角小鎮經濟探索的一大關鍵在于利用技術創新推動傳統特色產業轉型升級,但創新資源需要有效地整合供給。佛山此舉,一是能為這些小鎮解決創新資源不足的問題,如共性技術突破、產業孵化、基礎研發平臺等;二是有助于打破行政和產業壁壘,避免出現重復建設、遍地開花。
佛山這一探索的最終落腳點還是回歸到產業轉型升級上。
但在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佛山也面臨著產業高端化的需求和壓力。佛山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標定位,包括“中國制造業一線城市”、“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并在2016年經濟總量8630億元的基礎上,提出沖刺“萬億俱樂部”。
因此,科創小鎮群建設也承擔著相應的探索任務。佛山市委副書記、市長朱偉在科創小鎮群啟動建設時表示,希望佛山高新區高質量推進科技創新小鎮群建設,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標桿,為佛山打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作出更大貢獻。
劉濤根則表示,佛山高新區將以科創小鎮群為“抓手”,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主導地位,爭取形成5-10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創新型產業集群,以提升對佛山全市的輻射帶動能力。
,隨著大家對實體經濟認識越來越深刻,日漸看到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優勢。特色小鎮發展最重要的是有特色產業,也就是產業優勢,佛山是制造業重鎮,歷來強調創新,有著不錯的技術進步累積,此番探索科創小鎮群,顯示佛山進一步追求內涵式轉型升級,即通過增強內生動力創造新機遇
“僅就珠三角城市來看,佛山過去科技資源布局上相對匱乏,需補課和趕超。”谷雨則認為,此番佛山探索建設科創小鎮群,加快引進和集聚創新資源,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思路上是清晰的,但必須注意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避免陷入低效陷阱或有形無質。
谷雨還認為,從現實意義來看,科創小鎮群的建設,眼下直接的作用是能支撐該市某些區域的創新發展,未來或將輻射全市,但從支撐到引領發展,佛山還有很多路要走。